首页  本部概况  党建工作  课程建设  教学科研  西江读书  实践教学  研究生工作  官网首页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8年09月第二十七期文章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西江读书报》>>2008年09月第二十七期文章精选>>正文
人比黄花瘦
2008-12-23 00:00  

人比黄花瘦


——体悟古典诗词之“愁”

林鸿钦

中华民族是个饱含忧患意识的民族,故悲情之美是中华民族审美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品读古典诗词时,一股忧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种气息在中国诗歌的滥觞之作《诗经》可见一斑,其咏愁的诗行如:“出自北门,忧心殷殷”“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俯拾皆是。

古典诗词其愁透过时空,一字“愁”,千般绪,其愁意象缤纷斑斓,意绪纷披陆离,所叙同而求异,气象万千。其手法与内涵皆体现了人性、人生体验的深度,审美视野的广袤,透析出中华“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趣。体悟唐宋诗词,必感叹其书“愁”之法炉火纯青,创意迭出。

人体感受到事物美感的淡化、破坏、消失会引起愁绪忧思,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同样会使人产生郁结。古代交通相对闭塞,鸿雁尺素往往难及相思之处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英雄气短、壮志难酬的际遇总让文人愁绪弥漫。这种情绪的抒发通过诗词使之附有神韵,造出深邃幽冥的人文之境。

在古典诗词中,你可以体悟这样的愁。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有体积:“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愁有重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数量:“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有粗细:“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化虚为实,仿佛触手可及,仿佛一股愁绪从宣纸徐徐流出,穿透时空。

体悟古诗词之愁,不难感受其天人合一的哲思,其表现在于情随物迁的愁思描写。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此种情随物迁的理念使得绿肥红瘦,烟雨青溪,蓝天白云皆可为愁绪的情感触媒,勾勒出心中的忧思。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及至秦观“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莫不如此。言愁时常顾左右而言他,在浓烈的情感体验下观照、移情至天地万物,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简单一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便将愁思渲染为一幅蕴藉悲情之美的写意山水画,愁绪亦因审美转移而气象宏大、绵密细致。

笔者认为,将愁绪刻画得最入木三分的当属辛稼轩之《丑奴儿》,其词曰: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人通过人生两个阶段的对比,将一种经历跌宕人生以及壮志未愁的悲凉与无奈通过率真的言语表达出来,不假修饰,唯真字感人肺腑,使人悲从中来。

至于文人墨客忧愁的缘由不同,所书自然各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古人聚少离多,离愁往往凄美断肠,恋人间离愁更是稠得化不开。如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莫不令人神伤。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思之愁在易安的词中可谓细腻深刻,“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词句可谓婉约灵动而厚重,才气过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游子乡愁是诗词中永恒的话题,太白之《静夜思》传唱了千年成为乡愁的代名词,王昌龄的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诉说了宦游游子的相思,游子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愁绪无法排遣,只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乡愁至此,不可谓不深。

然而离愁别恨在文人心中只属于一时的情感体悟,真正造成他们内心旷日持久的落寞与哀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摩擦、落差,生存与理想的悖论,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即在探索更广阔生命体验中的失落感,或身世飘零、黍离之悲,或亡国之痛、壮志未酬、天涯沦落……这些生命体悟使作者之愁不可断绝,托付诗句,形成灵动的审美意象。

生命困惑、人生惆怅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煜《摊破浣溪沙》)“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蝶恋花》);壮志难酬、英雄失意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身世飘零、国破家亡如“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黍离之悲、怀古伤今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此类愁思则因思绪深沉而显得比离愁别绪显得深邃、宏大,拥有别样的文化力度。

品味古典诗词之“愁”,诗人总能在同中存异,亦时存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愁”得个性迥异却动人心弦,别具意蕴,汇聚成文化气象,大气自然。由此观之,更见中国古典诗词之博大,其文化,值得我们当代人深入挖掘、汲取。东坡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此言得之!


关闭窗口

滚球十大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